在口述档案里杨道立讲了一个“段子”:届服装节,徐悲鸿的夫人以及国内不少艺术家纷纷议论,说大连的女人不会化妆,涂脂抹粉后,脸是白的,脖子是黑的。举办了15届服装节后,舆论说:全国最会穿衣服的城市是大连,因为大连人最早懂得用服装展示个性、装扮环境,不仅个人不能“撞衫”,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服装,还要让服装准确服务于角色转换、空间需求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杨道立等就大连人 “苞米面肚子、料子裤子”现象做过社会根源与文化心理调研。大连开埠早,是中国与世界近代文明对接并同时发端的港口城市,但城市受过较长的殖民统治,市民心里既有历史伤痛,也有外来文化和国际风潮浸润日久的影响。所以大连人自尊敏感,一定要让别人看得起;四季分明的自然条件,也给这里的人释放爱美天性提供了极大的优越性。但我们的民族传统又不像西方人那样,善于外化情感。如何培养人们尽快进入开放角色,设置平台帮助人们找到诉求的出口,是服装节的历史任务,所以说,大连国际服装节对城市的开放和市民精气神的引导,“功不可没”。
服装节对城市的开放 “功不可没”每年的服装节几乎都是群星闪耀,从国内外知名政要到界的,都曾汇集到大连服装节舞台上。杨道立介绍说,从首届服装节起,大连就有明确标准,服装节在大连举办,但不能局限于大连街的视野,一开始就要做成全国水平。每回设计,都寻找国内外的文化资源,找的艺术家,与春节晚会“形成冬夏呼应之势”。《大连之恋》请刘欢作曲,因为那时他正当红,后来请谷建芬、徐沛东、宋祖英等,以及许多国际大腕,都是基于此。1994年,第6届服装节借势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,一下子就邀请了13个国家的艺术团来连,使得舞台充斥浓郁的国际性、开放性,又有文化交流的现代感。
“我就想,在关系到城市自尊的公关活动中,一定要做出的文化产品,那一瞬间,将城市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全世界,展示给关注大连的每一个人。”杨道立深有感慨地说。现在全中国都在搞新兴节日,大连的先驱作用并不突出了,但最初,我们“起范”猛,手笔大,气势恢宏的服装节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力,吸引了北京申奥团队都来学习。虽然2000年以后,大连国际服装节仅仅成为全国众多新兴节日中普通的一个,但是在国际化浪潮中,服装节像一面旗帜,凝聚人心,弘扬文化,彰显了我们城市非同凡响的环境优势与开放魄力。
从文化学者的角度,杨道立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:“可以说,服装节影响和塑造了整个城市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。当然也有人批评我们的服装节不那么深刻,但是作为思想的形象和文化的表征,服装节可以做的事情也只能那么多。我们不可能靠一个节日回答所有的问题。”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